志青春|春夏秋冬,所遇皆是温柔
时间:2022-08-23
来源:共青团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委员会
阅读0次
我和水布垭相识于秋,相熟于冬,相伴于春。夏至已至,支教生活也进入尾声。回望过去的一年,有初上讲台时的拘谨,也有在不断地努力和付出中逐渐爱上这里的群山白云,遇到了温柔的水布垭人,也收获了作为研支团志愿者的幸福和满足。最初的温柔,来自初秋和团县委、镇政府及水布垭中小学校老师们的相遇。武汉到巴东,是四个小时飞驰的火车,是五百公里绵延的青山。从小到大我几乎都守在父母身边,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内心不免忐忑。幸运的是,来到巴东后,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教育教学,我都能接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善意和关怀,我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而后我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教授六年级的英语和七年级的地理。地理课程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我对地理接触得较少,但既然是老师,站上讲台前就要做充分的准备。水布垭中小学校的领导专门安排了学科教研活动,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们针对我们授课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对课堂氛围和内容的把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孩子们看着我写满的笔记本和课本:来到这里,我的第一个感受便是作为“支教志愿者”角色的两面性:我们既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方法的学习者;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和这群小我10岁的孩子们真正相熟起来,是在秋末冬初。作为初上讲台的“新手教师”,我面对的是56张新面孔,日常除了推进教学任务,慢慢磨合也成了我们之间的必修课。在聊天时我才知道,由于地理原因,他们的家大都离学校很远,往返一次就要花上大半天时间,家长也多在外打工,逢年过节也难见上一面。“我爸爸妈妈都在武汉工作,我每年放寒暑假才能见到他们。”
看着他们单纯的笑脸,有一种相熟后的温暖与动容。对我们而言,支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我们更应该做些什么去克服崇山险峻带来的种种困难,带领孩子们去探索山外的世界,去感受家的温暖。国庆节时,我们举办了“共庆华诞,告白祖国”系列活动,和孩子们一起观看红色电影、诵读经典诗文,一起拓宽文学素养,一起以这样的形式告白祖国。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在教学楼前点起烛火,以寄哀思、以念长情,和孩子们一起点亮心中向往和平的明灯,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冬至时分,我们和留守在校的孩子们一起动手包饺子,希望热腾腾的饺子和我们的陪伴能够让他们想起家的感觉,能够慰藉他们心中对家人的思念……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得到支教学校的大力支持。成为支教志愿者后,我的第二个感受是要用真心温暖孩子们的心灵、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支教不仅是“扶智”,更是“扶志”,要帮助他们成人,更要帮助他们成才,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信总有一天,他们能亲自探索山外的“新视野”。春天的水布垭褪去了冬的凛冽,没有夏的骄躁,是一个温柔的小镇。真正爱上水布垭,是在这样一个温暖和煦的春天。水布垭坐落在鄂西南的巴东县,八百里清江蜿蜒,四面青山环绕。炽热的阳光是我对这里的第一印象。1200米的海拔,踮起脚尖虽然离天空更近,紫外线也更加强烈。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在和水布垭的相处中我渐渐意识到,热情的不是阳光,而是这座小镇。在路上碰到学生家长,她会热情地把自家种的椪柑分享给我,直到所有的口袋已经装不下,怀里抱满这份甜蜜;外套口袋破了,裁缝店的老板知道我们是支教老师后坚决不收我们的钱;门口小吃店的老板会把新品送给我们品尝,路上碰到学生还会热情邀请我们和家人一起吃饭……“你们是来支教的,是来帮助我们的,应该谢谢你们才对!” 我在不断和这个小镇的对话中意识到,自己早已融进了学生们的日出而读、戴月而归,融进了小镇清晨的热闹叫卖和夜晚的宁静祥和。简单的生活,即使每天两点一线,也依旧能感到平凡的满足。我想支教的意义就在这里:在祖国的西部,能看见美丽的风景、遇见难忘的人,这是支教的意义;能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微薄力量驱逐困难、守护童真,这也是支教的意义;能在成长中历练自己,用青春和热情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更是支教的意义。夏至已至,我也即将离开。这一年的支教生活必定会在我的人生中写下不平凡的一页。过去的一年,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更是一次难忘的磨炼,它让我懂得了教师的含义,也体会了到支教的意义。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教书育人,带领他们走出大山、拥抱更精彩的世界;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将视线集中到大山里,关注偏远地区的教育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我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练就本领、鼓足干劲,在支教岗位上展现属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