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杨蕾,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西部计划志愿者。

我的故事我来说,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心中的“他们”,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惑,“他们”会是谁呢?“他们”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群众们。
面对348名搬迁群众子女,我联合社区工作人员逐户核实青少年儿童信息,对留守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特困未成年人进行专门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希望小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基础信息,常态化落实在每天下午放学后或者周末的时间,为安置点的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文娱活动等服务。
印象中最深刻的那个“他”。3岁小吴患先天性小儿自闭症,家庭本不富裕,再加上疾病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为期一个月的“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志愿服务活动中,小吴是其中的服务对象之一。小吴在我和大学生志愿者的悉心帮助下,小吴咿咿呀呀喊出人生中第一句“妈妈”。小吴妈妈饱含着激动的泪水从厨房冲出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见证了送教上门活动中这感动的一幕,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其实工作期间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作、学习、服务的这段时间里,我的进步比较大。团县委准备抽调我回办公室担任西部计划志愿者联络员并负责办公室常规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一方面是能够去到更好的平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是我把易地搬迁安置点当成了自己的“家”。当时很迷茫,我就把情况告诉了主任和支部书记,他们给我的建议都是想让我去更好的平台提升自己。于是,我就以当天下午“希望小课堂”为最后一堂课,我很不舍得和孩子们说是最后一次给他们辅导功课了,因为明天老师就要去新的工作岗位了。他们愣住了,没有以往那么多“为什么”的问题。孩子们居然哭了,就连平时最难管的刘同学都沉默不语,我也流下了不舍的泪。下课后我回到服务点收拾东西。小严这个和爷爷长期生活在一起、7岁单亲家庭的孩子,跑到我面前递给我一张纸条,就只有一句话“我家住在3栋11-5,老师你还会回来看我吗?”我决定不走了!留下来陪着“他们”。 他是群众口中的“刁民”,是社区干部口中的“不进油盐”,更是291户搬迁群众中吐“苦水”最多的,他就是我的帮扶户杨叔叔,家中5口人。记得第一次去他家,我说,“叔叔您好,我是你的帮扶责任人”,还没来得及说第二句话,他就把我的话打断。他说:“我用不着你们帮扶,你们领导都拿我没办法,你一个小妹妹更是无法。我要搬回我原来的地方。”当时我真的想立马钻进墙缝里,第一次被人催着离开,不敢相信这会发现在我的身上。 帮扶杨叔叔的第3个月,厚着脸皮的我已经数不清楚往他家跑了多少次。我通过和他拉家常来了解他,询问他的需求,但是他没有一次向我提出要求。一次“金秋助学”活动,在我了解到他二女儿考上大学,我就主动给他女儿争取申请到6000元的助学金。之后我再次去到杨叔叔家,他对我的态度真的是180度的大转变,从一开始催着我离开到留我在家吃饭。回想那些被凶的日子,一切都是值得的。 今年春节前期我收到杨叔叔一笔钱款,那一笔钱款正是一年的物业费,我当时并不敢收,半个小时后他就打了电话和我说:“妹,我把今年的物业费交给你,你算算看少不少,其实你每次往我家跑,我早已把你当成自家‘女儿’一样,以后把这当成自己的家。” 每到逢年过节杨叔叔都会打我电话:“妹,过节了,如果没回铜仁,来家里吃饭”,我就会特别的欣慰。回想起来,其实我没有用什么办法,更没有很伟大,就是发自内心把他们当成我的亲人一样看待。因为“他们”成了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