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青春|我和我的“他们”

时间:2022-06-14     来源:共青团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委员会     阅读0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杨蕾,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西部计划志愿者。


图片

我的故事我来说,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心中的“他们”,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惑,“他们”会是谁呢?“他们”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群众们。


因为“他们”我留了下来


来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时候,我主要负责青少年未成年人思想引领工作。接到这份工作时的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脑海里在不停地打问号。看到小区老弱病残以及留守未成年人居多,我想打退堂鼓,因为觉得自己很渺小,根本无法帮助他们。但我内心又是那么的不甘,心想组织派我到这里就一定代表他们需要我。于是,我开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断理清思路,把之前的干什么、怎么干而变为我要干、我能干的想法!

面对348名搬迁群众子女,我联合社区工作人员逐户核实青少年儿童信息,对留守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特困未成年人进行专门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希望小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基础信息,常态化落实在每天下午放学后或者周末的时间,为安置点的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文娱活动等服务。


印象中最深刻的那个“他”。3岁小吴患先天性小儿自闭症,家庭本不富裕,再加上疾病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为期一个月的“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志愿服务活动中,小吴是其中的服务对象之一。小吴在我和大学生志愿者的悉心帮助下,小吴咿咿呀呀喊出人生中第一句“妈妈”。小吴妈妈饱含着激动的泪水从厨房冲出紧紧抱住自己的孩子。见证了送教上门活动中这感动的一幕,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其实工作期间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图片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下午我临时接到紧急工作后去“希望小课堂”迟到了10分钟。在这10分钟里,我脑海浮现出很多的画面,比如说孩子们会不会等我,会不会因为炎热和饥饿全部回家了……那时的我心想他们绝对都回家了。但当我到了以后发现,他们隔着老远都蹦蹦跳跳地喊着“杨老师来了,杨老师来了!”我兴奋极了,随之跑到他们身边看到孩子们满头大汗。姚同学说:“杨老师,我刚刚还给你带了一根冰棍,但是你一直没来,我就自己吃了。”李同学说:“杨老师,你腿好长!”甚至还有同学问:“杨老师,你谈恋爱了没有?我可以把我小表叔介绍给你。”当时又气又搞笑又感动,原来孩子们还记得我,他们一直都在等我。是他们的出现治愈了我无数个难过,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么多份的喜爱让我越来越自信。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作、学习、服务的这段时间里,我的进步比较大。团县委准备抽调我回办公室担任西部计划志愿者联络员并负责办公室常规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一方面是能够去到更好的平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是我把易地搬迁安置点当成了自己的“家”。当时很迷茫,我就把情况告诉了主任和支部书记,他们给我的建议都是想让我去更好的平台提升自己。于是,我就以当天下午“希望小课堂”为最后一堂课,我很不舍得和孩子们说是最后一次给他们辅导功课了,因为明天老师就要去新的工作岗位了。他们愣住了,没有以往那么多“为什么”的问题。孩子们居然哭了,就连平时最难管的刘同学都沉默不语,我也流下了不舍的泪。下课后我回到服务点收拾东西。小严这个和爷爷长期生活在一起、7岁单亲家庭的孩子,跑到我面前递给我一张纸条,就只有一句话“我家住在3栋11-5,老师你还会回来看我吗?”我决定不走了!留下来陪着“他们”。


“他们”成了我的家人


他是群众口中的“刁民”,是社区干部口中的“不进油盐”,更是291户搬迁群众中吐“苦水”最多的,他就是我的帮扶户杨叔叔,家中5口人。记得第一次去他家,我说,“叔叔您好,我是你的帮扶责任人”,还没来得及说第二句话,他就把我的话打断。他说:“我用不着你们帮扶,你们领导都拿我没办法,你一个小妹妹更是无法。我要搬回我原来的地方。”当时我真的想立马钻进墙缝里,第一次被人催着离开,不敢相信这会发现在我的身上。


帮扶杨叔叔的第3个月,厚着脸皮的我已经数不清楚往他家跑了多少次。我通过和他拉家常来了解他,询问他的需求,但是他没有一次向我提出要求。一次“金秋助学”活动,在我了解到他二女儿考上大学,我就主动给他女儿争取申请到6000元的助学金。之后我再次去到杨叔叔家,他对我的态度真的是180度的大转变,从一开始催着我离开到留我在家吃饭。回想那些被凶的日子,一切都是值得的。


今年春节前期我收到杨叔叔一笔钱款,那一笔钱款正是一年的物业费,我当时并不敢收,半个小时后他就打了电话和我说:“妹,我把今年的物业费交给你,你算算看少不少,其实你每次往我家跑,我早已把你当成自家‘女儿’一样,以后把这当成自己的家。”


每到逢年过节杨叔叔都会打我电话:“妹,过节了,如果没回铜仁,来家里吃饭”,我就会特别的欣慰。回想起来,其实我没有用什么办法,更没有很伟大,就是发自内心把他们当成我的亲人一样看待。因为“他们”成了我的家人。


图片


我和“他们”一起抗“疫”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热闹的春节变成了家门紧闭。大年初一晚上,我接到单位紧急通知,要求到岗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没有了休假时间,大年初二早上我就到达服务点投身疫情防控,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防疫工作者。在每天开展的人员排查当中,检查是否有从外省返江人员,是否有武汉旅居史,精准掌握外省和境外人员信息。

那时敲开的每一扇门不仅是居民的家门,更是敲开了群众的心门。我们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递到群众心里,群众才会更安心。30多次180个小时坚守在战“疫”一线。在大年初十早上,我服务的街道确诊1例。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很害怕,那时也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生命是多么的珍贵,我们大家离危险是那么的近。当核实到确诊1例之后,作为一名疫情防控工作者,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不能把自己害怕的情绪传递给群众,我更要安抚其他群众恐慌的心理,疫情防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需要我的地方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累也快乐着。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因表现突出,我很有幸荣获了铜仁市新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图片


我和“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无法和大家一一分享我心中的“他们”。不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是会期待“你们”也能拥有与“他们”的故事,也能遇见你们心目中的“他们”,更能像我一样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心目中的“他们”。这就是我的故事——我和我的“他们”。